石雕抱鼓是官衙门前升堂击鼓和守门狮子的结合体。石雕抱鼓的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。由于要在住宅大门上区分出等级,这是产生今天门枕石造型差异的直接原因。清张廷玉等所撰《明史舆服四》中有:百官*宅:公侯,门三间,五架,用金漆及兽面锡环。一品、二品,门三间,五架,绿油,兽面锡环。三品至五品,门三间,三架,黑油,锡环。六品至九品,门一间,三架,黑门,铁环。 清代又沿袭明制,《清律例》:一二品正门三间五架、三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、六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。可见明清时期明确规定了官员*宅大门的等级规范,品级不同门宅的间架不同,于是相应地门户的大小也有所不同。因此,门户越大,相应地门枕石也应越大。为了达到大尺寸门扇的形式及功能,必须加大门槛外侧的门枕石体量。基于人们对于宅门装饰等级的追求,自然不会忽视入口处这一对门枕石构件的装饰。 石雕抱鼓并非是单纯的装饰品,而是一组**的构件,用以支撑两扇门板,使大门板门扉能够稳定地直立与转动。具体功效有三点: 1、功能构件,是作为承托和稳定门板门轴、加固或安装门槛的一个构件,有利于防止门板受外力晃动,大大增强门框的稳定性,起到联系门槛的作用。另经枕石垫高后还可以防水防潮。外部抱鼓石主要是承担着大门板的平衡重功能,以其前部的重量来平衡门板转动时的重力。 2、和门簪、门槛、门扇、门框一起产生整体的装饰效果,以增强美感,有祈福、吉祥、辟邪等装饰作用。 3、显贵的门第形式,是标志建筑居所拥有者社会、经济、政治等级和地位的象征。抱鼓石是具有中**门特色的建筑装饰小品,可以作为大宅门的标志物。 石雕抱鼓一般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以徽派祠堂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样式,称之为螺蚌抱鼓石,多为三段:下部为基座,中部为承托件,上部为抱鼓石。整个造型不对称,抱鼓石有向外突兀的起势,很像一只螺或蜗牛,抱鼓石就像是其所背负的厚重外壳。 另一种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门(正门或二门)为代表的样式,称之为如意抱鼓石,也可分为三段:下部雕须弥座,座上盖有方形锦巾,中间为由两个横放的仿锥鼓与下部的方形锦巾组合成的如意形,上部为竖立着的圆鼓,一般鼓**部还雕有卧狮。如意抱鼓石较为对称,整个造型浑然一体,也有只剩一个仿锥鼓与方巾组成半个如意形的依柱式抱鼓石。据营造法式》,将圆鼓上部雕成狮形者,叫拉狮砷或挨狮砷。